杏彩平臺打卡5個舊改潮流打卡地:“老建筑”正在擁抱更多年輕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高端商業都是歷史建筑的“最佳拍檔”。引入高端商業,能夠有效平衡老建筑不菲的維護、修繕成本,而建筑本身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能夠成為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助推。建于1923年的“外灘18號”,便曾是高端餐飲Bar Rouge、Sens&Bund,灘外樓及奢侈品牌卡地亞、杰尼亞、百達斐麗旗艦店的所在地;陜西北路上的百年老洋房“榮宅”,也得到Prada的青睞,成為品牌的藝術文化中心。
今年8月,位于外灘18號的米其林三星法廚餐廳LAtelier 18突然停業,還被爆出拖欠工資、貨款,引發一片嘩然。然而,這似乎僅僅是變局的冰山一角。有網友近期來到“百年紅樓”改建的精品購物中心外灘22號、原益豐洋行大樓改建的外灘源,卻意外地發現,建筑奢華的外表之下,內部人流稀少、冷冷清清。
蕭條現狀的背后,是高端消費市場整體性的增長乏力。受全球經濟下行的影響,今年,許多奢侈品牌、高端餐飲都出現了業績低迷的情況。當高端商業風光不再,老建筑又該何去何從?從現狀看,擁抱年輕人,顯然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選項。這或許正是曾經高冷的歷史建筑,紛紛選擇“轉型”的根源所在。
今年6月,上海西岸藝術示范區的拆除,曾一度引發社會各界的熱議,也讓所有人對這片區域的未來產生了好奇。而新近開放的GATE M 西岸夢中心,正是最新的“版本答案”。
歷史上的西岸夢中心,曾是中國第一家濕法水泥廠——上海水泥廠,參與建設過上海海關大樓、國際飯店等標志性地標。
以原有工業建筑為基礎,新建成的GATE M 西岸夢中心,商業面積達到7萬㎡,邀請了全球眾多知名的建筑事務所和設計師參與設計,南側由來自荷蘭的MVRDV建筑規劃事務所設計,北側由中國的大舍建筑設計事務所負責改造,整體景觀設計則來自美國先鋒景觀事務所JCFO。
長達800米長的江景中,演藝文化區、可持續時尚區、夢工場、微度假休閑區和現象級城市戶外區五區漸次鋪開,承載起融合藝術場所、運動潮牌、濱水市集、演藝餐飲的全新城市生態。
濱水大道一排的建筑,幾乎全部采用通高玻璃作為立面,擁有大量外場和露臺,室內、室外、江景無縫銜接,還設置了休閑步道,無論是放松漫步還是拍照打卡,都是不錯的選擇。走得累了,不妨到咖啡店、面包店的戶外觀景位坐一坐,在品嘗美食的同時盡攬黃浦江風光。
在商業生態上,杏彩平臺appGATE M 西岸夢中心幾乎全方位覆蓋了年輕人的潮流生活方式:扎堆出現的戶外運動品牌、擁有超過30家餐飲品牌的濱水市集BLOOMARKET、眾多潮牌的旗艦店、首店和創新概念店,以及最北端上?!拔ㄒ粸I水表演藝術空間”西岸大劇院和保留原有建筑結構的西岸穹頂藝術中心,無論是喜愛運動、美食、時尚還是藝術,在這里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據點。
值得一提的是,GATE M 西岸夢中心還貼心地設置了寵物喝水盆和休息區,讓“帶寵逛街”更加輕松愉快。
可以說,在年輕人普遍追求Chill生活方式的當下,GATE M 西岸夢中心打造了一個很好的舊改商業案例。新業態與城市景觀資源的有機融合,更為這片街區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9月20日,上海世博溫室花園的正式開放,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了熱潮。引發關注的原因,不僅僅在于它是“亞洲最大玻璃溫室花園”,更在于融合了建筑、自然美學與科技感的獨特設計理念。
溫室花園由游客服務中心和1號館海市沙洲、2號館云上森林和3號館云霧峽谷三大主題場館構成,從空中俯瞰,四處場館如同四片造型各異的云朵,大量曲線構成的造型,宛如上世紀60年代的未來主義建筑。
場館頂部的屋架,屬于這里原先的建筑——擁有百年歷史的上鋼三廠,停產17年后,這個曾經的“上海記憶”代表,以另一種形式回到了人們身邊。
花園內部空間開闊,無梁無柱的簡潔設計、無處不在的鋼拉索和網架、蜿蜒曲折的路線,同樣給人一種未來城市與自然融合的迷幻感。
1號館“海市沙洲”以非洲沙漠植物為主。內部結構錯綜復雜、宛如密林,超過800年的油橄欖、國內溫室最大的猴面包樹、體型龐大的多肉植物“巨人柱”,構成一片奇幻多彩的“植物王國”,加上可互動的數字試聽多媒體廳,有著很強的探索樂趣。
2號館名為“云上森林”種植者榕樹、紅樹林等熱帶雨林植物。杏彩網站登錄22米的高度被分為多層,盤根錯節的植物氣生根錯落其間,構成了一座可攀登的“植物迷宮”。
3號館“云霧峽谷”,是三個主題館中面積最大,也是內容最豐富的。各種奇花異草在氤氳霧氣中若隱若現,如夢境一般令人恍惚沉迷。
如今,高壓的生活節奏之下,騎行、露營、攀巖等親近自然的戶外休閑方式,正在成為年輕人松弛精神、放飛自我的心頭好,而世博溫室花園恰恰迎合了這一潮流。自然風光之外,科技感十足的創意設計,更為它增添了新的看點。
園區內最引人矚目的,便是前香港首富何東的私人宅邸“何東舊居”。這棟歐式花園住宅建于1928年,是匈牙利建筑師鄔達克來到上海后設計的第二棟建筑。
街區附近首度開放的何東舊居,及其承辦的日本當代攝影先鋒森山大道攝影展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帶火了線年,是鄔達克在上海打造的第二幢建筑,也是前香港首富何東的舊居和中華書局《辭海》編輯所舊址。1958年,中華書局的辭海編輯所在這里成立,也讓這里一度成為上海文化界精英的聚會場所。
現所三期開幕不久,山灰藝術社區便聯合現所在何東舊居主辦了日本先鋒攝影代表森山大道作品展“森山大道:記憶·記録上海站”,讓這棟建筑再度成為上海的焦點。這是迄今為止,森山大道在中國規模最大的攝影作品展,上百件黑白作品與充滿時代感的裝潢相得益彰,氛圍感十足。
與何東舊居相對的,則是幾幢現代式的白色建筑。利落的線條、純凈的色彩、大面積的落地窗彰顯著鮮明的現代主義美學,與百年洋房形成有趣的對照。
目前,現所三期入駐的店鋪不多,但從中依然不難看出對潮流的迎合、對年輕群體的關注。比如Lumos Flower在二層玻璃房中打造的全透明“樹屋花房”,便是一個不錯的打卡點。
從體量上看,現所三期或許并不十分顯眼,但無論是古典與現代的相互映襯、十分出片的建筑設計,還是自帶熱度的品牌選擇,都讓這片街區頗有“小而美”的感覺。杏彩平臺app
這也為歷史建筑的更新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小型的歷史建筑經過改造,也可以成為“口袋公園”一般的存在,成為豐富城市生態的街頭休閑場所。
老市府大樓始建于1914年,最初為上海公共租界的最高市政機關——工部局辦公總部,曾被譽為“遠東第一圍合式建筑”。解放后,這里曾是上海市人民政府的辦公駐地,上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正是在這里冉冉升起。
在最初的設計構想中,老市府大樓是一棟四面封閉的圍合建筑,但在1922年正式竣工時,建筑只完成了整體的三分之二,留下了一處L形的缺口。
而在這一次的改造中,普利茲克建筑獎獲得者、英國建筑師David Chipperfield不僅填補了原有的缺憾,補完了這場百余年的“圍合夢”,更通過一系列景觀更新,讓這棟百年老建筑以更開放的姿態,為市民創造了一個外灘地區獨一無二的“城市花園”。
原本封閉的中庭院落,如今已經通過道路與外部連為一體。開闊的綠色草坪上,各色花木綠植交相輝映,角落高大的紫薇樹,依然保持著百年前的風采。
新建的音樂廳和草坪之間,散落著精巧的鐵藝桌椅,方便行人隨時停留休憩,觀賞周遭自然、歷史、現代交融的景致。
中庭最為寬闊的廣場之上,設計團隊依照“時空倒影”的景觀概念,新建了鏡面倒影池,晴朗的日子里,粼粼波光倒映著四周建筑,如同一面穿越歷史的明鏡;夜晚,在霧噴與音樂的映襯下,池中光影流轉,更增添了幾分似真似幻的夢境感。
乘坐電梯直抵樓頂,便是外灘少有的360°公共露臺,這里不僅可以無死角俯瞰外灘風光,未來也可作室內展覽、餐飲空間的延伸,打造豐富的商業生態。
這樣凝聚歷史又貼近生活場景的“城市中庭”,在舊建筑改造中并不多見。改頭換面的外灘老市府,為節奏快、壓力大的都市人提供了一個理想的休閑公共空間,也為歷史建筑再利用探索出了一條新的道路。
在上海眾多歷史建筑中,新樂路82號的出圈理由或許是最有反差感的——“租最貴的房子,賣最便宜的衣服”。
歷史上的新樂路82號,也曾是著名的“龍虎風云之地”。這里原本是青幫大佬金廷蓀的私人別墅,由法國著名設計師拉法爾設計,?上海灘黑幫“三大亨”?杜月笙、黃金榮、張嘯林合辦的 三鑫公司正是從這里起家。2007年,這里曾被改造為五星級精品酒店“首席公館酒店”,登上了紐約時報專輯。
如今,新樂路82號成為了倉儲式服飾品牌上海BASEMENT FG首店,開業首日人氣即破表,排隊進店需要足足兩個小時。
有趣的是,Basement的店內裝潢選擇了美式工業風路線,內部結構全部打通,老建筑的元素保留很少。裸露的柱子、大面積?的水泥?灰?棚?頂?,加上四處堆放的衣服,令人如同置身大型衣帽倉庫,如果不是通往二樓的木質樓梯和寫有羅馬數字的老式電梯,很容易讓人有種走錯片場的感覺。店內服裝的價格也非?!坝H民”,均價不過100至300元,與精美的歷史建筑、高昂的租金形成巨大的反差。
只有在三樓的露臺,才能依稀找到一絲老洋房原有的感覺。觸摸著露臺的寶瓶式欄桿,望著柱頂的巴洛克風花飾和不遠處的新樂路教堂,厚重的歷史感仍依稀環繞四周。
粗糲工業風與精致老洋房的組合是否合理?以“反差”帶動的流量,又能否熱度常在?這是個值得商榷的問題。但無論如何,新樂路82號改造中所展現的“年輕態”“生活化”特質,依然值得關注。歷史建筑的多元化、潮流化、生活化,并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
事實上,在高端商業領域,相似的戲碼一直在接連上演。站在奢侈品金字塔頂端的LV,在今年七夕節推出了240元的“史上最便宜單品”巧克力;FENDI喜茶合作推出19元的飲品,買兩杯還送一個杯墊或徽章,為消費者戲稱為“這是我離FENDI最近的一次”,更不必說今年眾多米其林餐廳紛紛降價或推出“窮鬼套餐”,以博取年輕人的青睞了。
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相比于維持高冷,主動選擇“下沉”,貼近大基數的用戶群體,或許不失為一條可行的道路。對歷史建筑而言同樣如此。當那些煊赫一時的歷史建筑“放下身段”,用更親切、更鮮活的姿態融入年輕世代的生活場景時,舊建筑便在當下重新煥發了生機。從現狀來看,這樣的嘗試也許存在不成熟之處,但其中所蘊藏的可能性,依然值得期待。
看完這期舊改潮流打卡地,你最喜歡哪個新地標?歡迎下方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DECO將選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圖片提供|視覺中國、戴衛奇普菲爾德建筑事務所上海辦公室、BLOOMARKET、DMAA、Spot Table、上海西岸夢中心、田方方、SIADR、Rionida
Copyright © 2002-2024 杏彩注冊_杏彩體育注冊官網登錄入口 魯ICP備16039177號-4